刘彻靠在软垫上眯眼片刻,道:“朕乏了,你们都先退下吧!”
“喏。”
众臣知道陛下心中不快,不敢逗留,小心翼翼地退出宣室殿。
李令月也带着两个儿子准备离开。
刘彻突然睁开眼睛,对女儿道:“姣儿,为什么这群儒生总是反对朕?以前是反对朕征讨匈奴,因为匈奴凶悍穷苦,打赢了入不敷出,打输了损失惨重……现在又反对朕对身毒用兵,因为身毒离大汉太过遥远,征讨身毒是劳民伤财的举动,会损伤民生……”
“父皇,女儿以为儒生们并非有意反对父皇,他们只是眼界狭窄,只看到眼前的民间疾苦,看不到对外征战可能带来的种种好处……”
“姣儿说的确实有些道理。”
刘彻长叹一口气,道:“想当年,大儒董仲舒上书朕,说民间如今是‘富者田连阡陌,穷者无立锥之地’,可惜他看到了问题但想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,他的徒子徒孙们也是如此,知道百姓疾苦却不知道如何改变百姓疾苦,天真愚蠢地以为百姓疾苦是朕频繁对外发动战争导致,认为只要停止战争,百姓民生就可得到恢复……却不知……呵……呵呵……”
“父皇,女儿明白父皇的苦恼。”
“你是朕一手提拔培养出来的继承人,自然理解朕的想法,但是他们……”
“父皇放心,宣室殿下次议论征战身毒时,必定不会再出现今日意外。”
李令月向刘彻承诺。
闻言,刘彻眼中终于有了几分舒缓,抬手,招呼刘鹏和刘凤近前:“你们最近都读完了什么书?”
“禀大父,鹏儿已经读完《孙武兵法》。”
“凤儿最近在学《论语》。”
“果然都是好孩子,小小年纪就如此聪明好学。”
刘彻命人拿来桌案笔墨纸砚,显然是要现场考察孩子们。
李令月见状,将两个孩子留在宣室殿内陪刘彻,先行离开。
……
……
出宣室殿后,李令月还没发话,等在宣室殿外的刘屈氂已经凑上前,哭丧着脸求饶道:“殿下,方才之事与我绝无关系!”
原来,方才在宣室殿内以民生疾苦顶撞、反对皇帝征讨身毒的儒臣曾经是刘屈氂的门客,因为刘屈氂的举荐得以入朝为官,刘屈氂因此担心刘彻迁怒自己。
“你这般懦弱胆怯,自然不可能做出此类大胆事,倒是那家伙——”
李令月挑眉:“他叫什么名字?”
“他姓王,单名一个瑾字。”
“原来是王瑾。”
李令月于是吩咐刘屈氂将王瑾叫来。
刘屈氂连声答应,不多时就把王瑾带到李令月面前:“皇太女殿下,人已经带过来。”
“臣王瑾拜见皇太女殿下。”